2023年的特聘人才評定工作已經啟動,今年中山的特聘人才政策有哪些新變化?8月25日,“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專題解讀新聞發布會”在位于中山日報社16樓的中山市網上新聞發布廳暨海外傳播中心舉行。發布會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副主任張遠梁圍繞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評定優化方向、特色亮點進行解讀。
發布會現場。記者 孫俊軍 攝
(資料圖片)
去年已發放首期補貼近2300萬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工作部署,市委堅持和加強黨管人才工作力度,2022年4月,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審議通過了《中山市新時代人才高質量發展二十三條》,部署實施“中山英才計劃”,明確實行“特聘人才”制度,這也是“中山人才二十三條”中最具分量的一個創新舉措。
“特聘人才”制度的主要特點是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將過去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調整為工信、科技等7大部門分別評定;在評價標準上,不再直接憑學歷、職稱、榮譽、獎項認定人才,而是改為向創新價值較大、專業能力突出、業績成果顯著、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傾斜。
這些新舉措與中央、省委人才工作會議關于優化人才評價機制的有關精神高度契合,也得到了全市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響應。
張遠梁介紹,首批特聘人才評定工作經人才自主申報、組織專家評審等程序,共評出236名,并在今年第十屆中山人才節期間全面入聘。目前,中山已按補貼發放比例發放了特聘人才首期補貼近2300萬元,同時積極優化人才醫療、住房、教育等政策,從多個層面對貢獻突出的優秀人才給予更高禮遇,有力保障優秀人才扎根中山創新創業。
中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副主任張遠梁。劉捷 攝
今年特聘人才評定工作呈現多個亮點
張遠梁介紹,今年上半年,市委組織部聯合7大領域主管部門進行深入調研摸底,經過多輪研究協商和密切溝通,7個部門進一步優化完善了“特聘人才”評定方案和指標體系。同時,今年的評定工作也得到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和支持,相關方案和指標修訂也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呈現新亮點。
今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評定工作,緊扣新形勢新任務,全面調整優化評定指標,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動態優化7個領域特聘人才評定指標。
比如,企業經營管理領域堅持以制造業當家為導向,拓寬舉薦企業范圍,挖掘更多初創型、成長型企業人才;
科技創新領域以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要求為引領,放寬申報人員范圍,將專業技術成果擺在首位,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農業農村領域的指標設置堅持學歷學術型和實操技術型并重,深入挖掘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田秀才”與“土專家”,為落實市委強鎮興村“1388”行動方案提供人才支撐。
“需要強調的是,從今年開始,仍在相關人才計劃資助期內的人才可參評特聘人才,經評定入選后,保留入選資格三年,待相關人才計劃資助期滿后再簽訂聘約,享受特聘人才相應待遇和服務。屬原市緊缺適用高層次人才的,核發新舊待遇差額。”張遠梁表示。
今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評定工作,在原有按評分指標體系評定方式的基礎上,專門增設特別引進條件,為新引進人才開辟即報即聘綠色通道。
上一年度1月1日以后入職中山,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職工作的人才,只要符合特別引進條件,實行隨到隨核,即核即聘。特別是引進條件重點向新引進人才傾斜,按“做大增量,激勵存量”的原則,開通人才引進直通車,為各單位常態化招才引才提供政策支撐,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山。
今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評定工作,為“兩區”和鎮街賦權,更精準貼近產業需求。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為試點,在人才自主評審上充分授權,下放企業經營管理和科技創新兩個領域特聘人才評審權限,直接拿出部分名額由“兩區”評定,支持“兩區”結合產業特色與人才需求制定差異化指標,集聚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同時,今年進一步優化評定系統,實現全流程在線申報,有效落實鎮街初審權與推薦權。
中山誠邀海內外英才來中山創新創業
中山敞開胸懷擁抱各領域優秀人才,要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人才、愛護人才、關心人才的氛圍,讓人才來到中山創業工作生活有奔頭,感到暖心舒心。接下來,中山還將以“特聘人才”評定為契機,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山將持續優化人才服務體系,發揮“特聘人才”對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性作用,實施“百人百企百村”行動計劃;
健全和完善黨政領導聯系服務人才制度,支持和重點培養“特聘人才”潛心研究、不斷創新;
高標準建設中山人才公園,謀劃在翠亨新區布局建設“中山國際人才島”,建設人才生態館、人才研習館、人才研修館等多元化的服務陣地,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社會氛圍。
今年的“特聘人才”評定工作已經啟動,申報公告已在“中山人才”公眾號和7個主管部門官方媒體發布,申報截止時間是9月8日。
“希望通過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進一步動員和邀請海內外各領域人才,包括已來中山的人才和有意來中山的人才踴躍申報參評特聘人才,讓更多人才了解中山、扎根中山。我們在此誠邀海內外英才來中山創新創業、安居樂業、建功立業。”張遠梁表示。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